logo

LVS 技术解析

本节将深入剖析 LVS 软件的技术原理,探索其设计思想,并追踪数据包的修改和传递路径。

章文嵩博士创造 IPVS

1998 年,章文嵩正在读博士二年级,他发现 Cisco 的硬件负载均衡器售价昂贵,于是利用了两周的课余时间,创建并开源了 LVS(当时称为 IPVS)。如今,LVS 技术所创造的商业价值已无法估量,互联网上的绝大部分数据包都由 LVS 或承袭 LVS 思想的软件处理。

融入 Linux Kernel

2004 年,LVS(IPVS)被纳入了 kernel 2.4,从此之后,所有 Linux 系统都具备了变身为负载均衡器的能力。

LVS 基本原理

LVS 的基本原理可以用一句话概括:通过修改 MAC 层、IP 层、TCP 层的数据包,实现了一部分交换机和网关的功能,从而指挥流量到达真正的服务器上。

LVS 有三种常用模式:

  1. NAT 模式:即网关模式,双向流量均经过网关转发,性能开销最大。
  2. TUN 模式:类似于单臂路由,性能高且可跨越机房。
  3. DR 模式:仅适用于局域网,但性能惊人,因为回程流量不返回网关,直接在局域网内传输给客户端。

我们以最能体现 LVS 思想的 DR 模式为例,展示 LVS 的基本原理。

DR 模式数据包推演

图 6-4 LVS DR 模式架构图

LVS 在 DR 模式时,运行架构如图 6-4 所示。在 DR 模式下,LVS 只负责修改数据包,不充当网关的角色。因此,我们仍然需要一个网关来执行公网 IP 和私网 IP 之间的 NAT 转换。假设客户端 IP 为 123.123.123.123,它向 110.242.68.3 的 80 端口发起了一个 HTTP 请求。

当网关接收到一个发送给 110.242.68.3 的数据包时,发现协议为 TCP,目标端口为 80。通过查询自己的 NAT 表,网关发现内部 IP 为 10.0.0.100(即虚拟 IP),内部端口为 80。于是,网关向局域网发送了一个 IP 包。由于端口和协议保持不变,本次网络请求中的关键数据有四个:源 IP 地址、目的 IP 地址、源 MAC 地址和目的 MAC 地址。

  1. 客户端发给网关的数据包情况为:
    1. 源 ip:123.123.123.123
    2. 目的 ip:110.242.68.3
    3. 源 MAC:客户端 MAC
    4. 目的 MAC:网关 MAC
  2. 网关向局域网发出的数据包情况为:
    1. 源 ip:123.123.123.123
    2. 目的 ip:10.0.0.100(变了)
    3. 源 MAC:网关 MAC(变了)
    4. 目的 MAC:LVS MAC(变了)
  3. LVS 接到该数据包后,会选择一个后端服务器,假设它选中的是 10.0.0.1 来真正处理请求,则 LVS 会对数据包进行如下修改后,再发送给 10.0.0.1:
    1. 源 ip:123.123.123.123
    2. 目的 ip:10.0.0.100
    3. 源 MAC:LVS MAC(变了)
    4. 目的 MAC:10.0.0.1 的 MAC(变了)
  4. 10.0.0.1 在收到该数据包后,发现这个包的目的 MAC 地址确实是自己,而且目的 ip 10.0.0.100(VIP)也是自己,于是对该数据包进行正常的处理,然后将处理结果发送出去:
    1. 源 ip:10.0.0.100
    2. 目的 ip:123.123.123.123
    3. 源 MAC:10.0.0.1 的 MAC
    4. 目的 MAC:网关 MAC(因为目的 ip 不在“ip+子网掩码”所确定的局域网范围内,所以该数据包会被发送给网关)
  5. 网关收到返回的数据包后,通过查询“五元组关系表”,对端口和 ip 信息做出正常的 NAT 修改后,将数据包发送回 123.123.123.123,请求结束。

DR 模式的特点

通过前面的推演过程,大家可以看出 DR 模式的特点:

  1. LVS 只需处理正向数据包,通常正向数据包(请求)远小于反向数据包(响应),因此带宽占用较低。
  2. 反向数据包通过标准的二层以太网传输,每台上游服务器都能达到自己的线速(网络设备接口协商速率,理论上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
  3. 只能在相同的二层网络下工作(即同一个局域网),架构上有局限,同时安全性较差。
  4. 需要在每台上游服务器上将 VIP(10.0.0.100)配置为 lo(本地回环)接口的 IP。
  5. 需要让每台上游服务器只响应真实 IP(如 10.0.0.1)的 ARP 查询请求,如果不小心回复了针对 VIP 的 ARP 请求,将会引发混乱:局域网内有多台机器同时声称自己拥有 10.0.0.100 这个 IP,交换机会崩溃。

在生产环境部署中,由于 LVS 集群是所有流量的入口,所以其可用性需要非常高,一般不会只部署在一个机房里,因此最常用的是 NAT 模式:双向流量都经过 LVS 集群,这样可以实现多地多中心的跨公网多活。

LVS 设计思想

通过上述过程,你应该能理解 LVS 的运行原理:它通过在 LVS 和上游服务器上配置虚拟 IP,以修改数据包后再发送为手段,在标准以太网模型下构建了一个可行的负载均衡系统。它不像交换机那样完全不修改数据包,也不像网关那样维持一个对应关系并修改很多东西,它修改了数据包,但不多,因此可以实现非常高的性能。

内核态

LVS 的数据处理组件 IPVS 运行在内核态,避免了用户态 IPVS 进程和内核态 Linux 网络进程之间频繁的状态切换导致的内存读写开销,在高并发下这种设计可以带来非常高的性能收益。由于有内核态支持,LVS 比 HAProxy 和 Nginx 的单机性能都要强很多。

2014 年,eBPF 首次被引入了 Kernel 3.18,它的出现让新时代的 LVS 不再需要合并进内核才能使用内核态,让普通软件也能直接进入内核态,为高性能软件打开了一扇大门。eBPF 是目前最热门的内核相关技术,它为我们自行开发属于自己的内核态软件提供了可能——除了合并进内核之外,Kernel 的用户有了自己“热加载”内核代码的能力。

专业的负载均衡协议:OSPF/ECMP

LVS 是运行在标准以太网模型下的负载均衡软件,配合 Keepalived 可以实现高可用。而 OSPF/ECMP 协议是专业的多链路路由协议,可以实现不丢包的多活。

OSPF: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协议,一种基于链路状态的内部网关协议。每个 OSPF 路由器都包含了整个网络的拓扑,并计算通过网络的最短路径。OSPF 会通过多播的方式自动对外传播检测到的网络变化。

ECMP:等价多路径协议。当存在多条不同的链路到达同一目的地址时,利用 ECMP 可以同时使用多条链路,不仅增加了传输带宽,还可以无时延、无丢包地备份失效链路的数据传输。如果使用传统的路由算法,只能利用其中的一条链路进行数据的传输,还存在丢包的可能性。

LVS 拆分了网关单点

LVS 是网关型负载均衡继续拆单点的结果:LVS 将网关这个单点拆分成了“重定向”和“转发”,自己只承担数据包重定向工作,将转发留给基础网以太网来解决,在单机上实现了非常高的系统容量。在最新的 x86 服务器上,单个 LVS 即使在开销更大的 NAT 模式下也可以实现大约 20G 的 TCP 带宽—— 用 dperf 测试 LVS 的性能数据

阅读数:207      字数:2213 最后更新:2023-10-26 01:20:03